发布时间:2014-07-23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上海自贸区联动前海
两者被称苗圃和盆景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而自贸区出炉后,其也成为媒体最常拿来和深圳前海作为对比的对象。同时,随着前海的建设逐渐进入正轨,香港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前海和上海自贸区。
2013年9月30日香港《东方日报》报道表示,上海自贸区正倒逼深圳前海发力追赶。报道中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蓄势待发,更明言会用两至三年时间完成改革试验;而反观挂牌至今有两年多时间的深圳前海,则未见取得重大突破。
同日,香港《太阳报》的报道则引用一名消息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对金融业来说肯定会比前海更具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大家相信上海能得到比前海多得多的高层支持和广得多的政策覆盖,但前海的影响力仅限于与香港相关的企业。
2014年1月10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表示,相对于此前国务院对于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表态,坊间似乎更多把注意力放到了前海和上海自贸区政策倾斜度的比较上,而忽视了两者本来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市场规律自身的作用。
2014年4月份,《第一财经日报》则援引前海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的话表示,香港还没有认识到前海的重要性,前海在构建中国金融创新区方面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使人一想到前海就能想到金融创新,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前海可以率先聚集一批业态,进行创新试验,积累监管经验;而香港则需要明白,光靠自己很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深港联合优势互补才可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2014年6月2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将前海和上海自贸区的不同定位比喻为苗圃和盆景。其中,前海新区作为金融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在某些优惠政策上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而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则要求建立适合的外汇管理体制,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逐步试点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打造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瞭望东方周刊》认为,前海作为珠三角“曼哈顿”将成为提升港深大都市圈国际地位的催化剂,而上海自贸区则是国家战略,从一开始就强调可复制可推广,它的设立,旨在建立试验田,试点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领域改革,积累经验,推广全国。
2014年6月27日《证券时报》报道,前海合作区与上海自贸区主要有四点不同:其中,上海自贸区侧重探索如何参与新一轮的经贸规则的竞争,而前海则是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方面先行探索或者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此外,前海着眼于构建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着眼于有效实现区域自理,从传统的强势政府驱动为主转向政府与市场双方良性互动为主,而上海自贸区是基于一种行政区加传统级别划分的特殊监管区。
编辑:邓雪婷
上一篇前海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几何倍数增长下一篇前海创新研究院将建国内顶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