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前海新闻网>首页新闻>

《前海合作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出台 构建绿色安全慢行系统

发布时间:2014-10-22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

近日,前海管理局与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制作的《前海合作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出炉,记者独家拿到规划文本,并结合设计专家意见,对前海慢行规划进行解读。

前海新闻网讯 近日,前海管理局与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联合制作的《前海合作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出炉,记者独家拿到规划文本,并结合设计专家意见,对前海慢行规划进行解读。

CBD需要慢行交通规划

前海定位为以金融、科技、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深港合作区,以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前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中心,打造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高端CBD和东方的曼哈顿。

慢行系统效果图。

前海城市开发量大,容积率高,人口密集,在约1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2600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规划工作岗位65万,居住人口15万。如此高强度的开发和高密度的就业岗位,需要开展慢行系统规划,提供高效、有序的慢行出行条件来支撑前海的高强度开发。同时,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中转换乘或公交直达,都离不开以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进行接驳,开展慢行系统规划正是前海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前海合作区需要高效的慢行系统提供便捷、连续的慢行空间,支持“轨道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

未来慢行交通占比高达30%

前海管理局规划建设处介绍说,为了适应高强度开发和人口密集的需求,将前海打造成可近可亲的滨水之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亲近自然,前海将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慢行系统,引导 “轨道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促进前海合作区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深港合作战略新平台的发展注入活力。

立体步行长廊示意图。

慢行交通是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具有出行灵活、准时性高的特点。慢行交通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推算,到2030年,前海合作区的交通需求,高峰小时机动化出行40万人次,其中轨道公交出行比例达90%,约36万人次;高峰小时慢行出行达18万人,慢行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分担率达30%。

“轨道公交+慢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前海慢行系统将充分借鉴纽约曼哈顿、香港中环、台北信义等现代成熟CBD的成功经验,规划轨道接驳通道网络、中短距离出行通道网络、空中连廊步行系统和休闲通道网络,以承担前海合作区大量的轨道交通接驳需求、商务、办公、购物等出行。

前海的慢行交通目标是,打造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各类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营造低碳绿色、安全舒适的人性化交通环境,形成四通八达、便捷连续的慢行系统。其重点在于:

慢行与轨道交通的衔接。依托轨道站点连接成群并与周边地块紧密衔接,形成轨道站点群,形成轨道接驳地下骨干通道;选取200米作为核心圈层半径,并在核心圈层范围内设置大量与地下骨干通道、轨道站点连通的出入口,形成覆盖广泛的地下接驳通道网络,支持“轨道公交+慢行”的一体化系统。未来,前海合作区轨道站点200范围以内的任何地块,将能够十分便捷的抵达轨道站厅。

立体系统。地下慢行通道与轨道站点群、地下商业开发空间的紧密结合;空中连廊慢行系统在商业核心区的规划控制与适时建设,从地上、地面和地下提供多层次、普遍连接的立体系统。

慢行安全与环境。注重慢行交通安全设计、注重保障慢行出行环境和品质,将休闲通道与城市景观资源进行充分的融合。

地下

慢行

建立便捷通达 轨道接驳系统

超高强度开发的前海,人口高度聚集,要求高度聚集的交通系统。轨道和公交接驳是实现前海快速实现人员聚集、通勤的必要手段。在前海,规划有9条轨道线路,总长39公里,设置25个站点,前海轨道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超85%。形成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地下通道慢行系统,实现慢行系统与轨道交通的合理衔接和一体化换乘,实现轨道站点核心圈层范围内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全覆盖,提升地块商业价值的同时,城市居民亦能够安全、快速、便捷的通过步行抵达周边区域。

未来的前海,将吸引大量的办公、购物和休闲出行,大量的城市居民将通过轨道交通方式抵达前海,带来大量的轨道交通接驳需求,前海将规划总长达22.5公里的地下接驳骨干通道,将轨道站点连接成群、地下开发空间连接成片、轨道站点与地下开发空间连接互通,扩大轨道站点的服务范围。

同时,根据《前海综合规划》,轨道站200米范围内为一类开发强度区,平均容积率为9.0以上。前海慢行系统规划要求,选取200米作为核心圈层半径,核心圈层内地块必须通过发散通道与轨道站点连通,并尽可能与建筑裙楼结合设计,与地块或地块内建筑裙楼紧密衔接,提高直达性。200米范围内的居民可快速、便捷地通过地块和建筑内的出入口进入地下空间,抵达轨道站点,骨干通道设置自动人行道。骨干通道建议宽度12米,不得低于8米;发散通道建议宽8米,不得低于6米,通道净高不得低于3.5米;宽阔的地下通道将带来舒适的慢行体验。

空中

连廊

提前规划 控制预留

深圳位于亚热带,被称作岭南气候,特点是天气潮湿,炎热多雨;每年高温30℃的天气持续4个多月,全年降雨时间145天。特殊的气候因素,为慢行交通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学院院长何镜堂教授认为,前海应建造一个很宜人很舒适的空间,构建地上地下全方位解决立体复合,解决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问题。普利兹克奖评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认为,“骑楼”是广东的传统,遮阳挡雨。前海可考虑底层沿街道的建筑做“骑楼”。

空中连廊系统具备抗强风、遮烈日、避大雨等属性,还能够解决中心区地面交通拥堵的问题,提升慢行出行空间品质和连续性,提升地块价值和利用率。前海在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时,充分借鉴香港和信义空中连廊的规划经验,提前规划空中连续系统,对未来建设提出连廊接口的控制和预留要求,随着人流逐步增大、地面步行空间不足的情况出现,将结合需求开展空中连廊的建设。

立体慢行系统围绕建筑的设计方案布局,将与城市商业空间高效衔接,打造宜人的立体慢行空间与环境,满足购物、娱乐、交通等多方位需求。

水廊道

打造亲水休闲空间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可石认为,前海的亮点在于滨水。前海应该瞄准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目标,打造充满生气的活力水城。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辰、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卫东认为,前海的主流是高等级人才,渴望自然舒适的街道生活。前海打造生态水城,水的概念应该做足。前海从15平方公里珍贵土地中拿出近3平方公里,做水廊道、岸线。这是面向全球的城市智慧,宣示前海面向未来的决心,塑造营商环境。

前海在慢行系统规划时,依托前海丰富的水资源(滨海休闲带、水廊道), 脱离城市道路,规划休闲专用通道。前海慢行规划组充分利用滨海休闲带、双界水廊道、桂庙水廊道、铲湾水廊道宽阔的水域绿地资源,规划了滨水型休闲通道,总长达19.9公里。滨海休闲带设置双层休闲带,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通道空间,最大客流量超35万人次/日。内层为步行与自行车混行带,优先保障步行安全和空间,通道宽度8米以上;外层实行步行和自行车物理分隔,步行通道宽6米,自行车通道宽8米。在水廊道两侧,分别设置共板的步行和自行车的休闲通道,步行通道宽不小于5米,自行车道宽不小于3.5米,铺设彩色沥青以示区分。滨水休闲通道可增强慢行出行的感官体验和舒适度,引导城市与自然的有机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为拉近休闲带与城市居民的距离,设置75处进出口,使休闲道与各道路无缝连接,平均间距约155米。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滨海休闲带和水廊道。在休闲通道所在空间,结合公园景观设计和停车场、厕所、休闲商铺等配套服务设施,间断设置艺术休闲座椅、避雨亭等休憩设施,为休闲通道提供友好舒适的休闲、健身和娱乐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公园型休闲通道,串联前海分布广泛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营造集休闲、健身、游憩、娱乐于一体的慢行休闲通道。

自行车

专用道

倡导绿色出行

前海规划建筑咨询委员会委员、规划设计专家杨东援、黄卫东、王晓东等认为,前海作为在建设的新城区,应该是低碳、生态的城区。前海要对整个地区机动性的发展过程进行很好的管理,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前海规划围绕轨道、公共交通等规划了自行车交通通道网络。

自行车是人们喜爱的中短距离出行与健身相结合的出行方式。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我国大城市,规划设计中过分强调机动车道,自行车出行受到困扰。目前,我市自行车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6.2%,在福田中心区仅为3%。预计至2030年,前海自行车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分担率达5%-10%,直接服务于中短距离出行。

前海慢行系统规划组,结合居住用地和岗位分布、道路网结构等因素,构建自行车交通通道网络,建设总长近35公里的自行车通道。自行车道要求内部畅通,外部连通,宽度2.5—3.5米,出行距离1-5公里,可覆盖整个前海区域,并与前海滨水休闲带和前海外部道路互通。同时,前海将以自行车道路为依托规划公共自行车系统,目前公共自行车规划已逐步展开。

编辑:邓雪婷

保存|打印

上一篇我国多个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前海进行金融创新下一篇深圳农商行拟在前海设金融租赁公司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