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7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与香港互动前海明显更密切
而对于深圳前海和香港中环的竞合,巴曙松表示,在相当一部分香港的金融从业者看来,前海是对中环功能的一个分流,所以初期会有一定的观望心态。前海建设初期像深圳早期,国内企业对政策了解、开发渠道的运用会比港企有优势,而港企则需要前海有基本的载体才会过来。前海要吸引港企参与的话,可在一些大的框架做成后给一些小项目让港企参与,或者架子搭起来以后让香港大企业看到局势明朗了再来参与。
而对于前海和上海自贸区等的比较和优势,陈志武表示,作为港资企业,它选择来前海还是上海就会看哪一个地方在制度套利的方面提供的空间最大,“香港公司最感兴趣的是想到内地来发行基金产品,通过募集人民币的资金,然后把这些人民币的资金募集后投资到国外不同的金融投资品里面”,而此时人民币资金怎么样可以从在岸转移到离岸,这是一个很实质性的问题。陈志武表示,这方面,包括前海和上海自贸区,每个地方的政策都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大多数的基金公司确确实实处于观望的状态。
而对于前海和自贸区与香港互动的异同,巴曙松则表示前海很重要的特点是它实际上已经和香港有非常密切的互动了,作为地理上毗邻,现在,深港间只不过缺一个规范的渠道,如果前海成为一个规范的渠道,“就如渠水通过前海这个地方更规范化一些、更透明化一点。”
对于前海金融业为纳入税收优惠,巴曙松则表示,如果金融业仅仅靠税收来吸引产业的话将很难获得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地位,“通过特定的、不可复制的单一的优惠政策,把资源堆在一个地方,只会人为造出一个优先发展的区域出来,如果只是税收优惠就只会让企业改变一下注册地,迁到前海来,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巴曙松认为,现在前海、上海的政策很强调“可复制”,即一个地方可行后其他地方可以接着学,而不是单纯靠税收优惠。巴曙松建议,前海可以开辟一些深港金融市场连通的一些通道,“一个通道带来的业务、盈利将远远会高于税收带来的”。
策划:张建明 甘雪明
统筹:曲广宁 张 玮
撰文:张 玮 曲广宁 谭冰梅 卓 泳
摄影:鲁力
编辑:邓雪婷
上一篇深港互动是前海金融创新主线下一篇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备案金额4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