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前海网>商圈会>企业动态>

开放的深圳,创造出瞩目的发展奇迹

发布时间:2018-11-05来源:南方杂志作者:

改革开放40年间,深圳上演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量变”到“质变”的开放故事。

    随着蛇口开山第一炮的响起,深圳正式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作为走向世界的窗口,深圳的开放永不止步。

 chuāng 窗 意味着领风气之先,走向世界的窗口

 “一方面,从研发、生产的角度来说,深圳的产业配套非常好;另一方面,内地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无论是日常研发的各种材料供应,还是应用合作,都极为方便。”随身宝科技联合创始人郭玮强是一名香港“90后”青年,2016年他毅然决定将公司研发基地设在深圳前海。

 今年8月,香港居民不用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就可以在内地工作,这更为郭玮强提供了便利。不久前,随身宝刚刚获得了一笔12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公司的发展更加稳步。

 郭玮强的故事是一个生动的缩影,折射出深圳与香港、深圳与世界之间的精彩故事。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改革开放40年间,深圳上演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量变”到“质变”的开放故事。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前海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时隔六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期望“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开放不止步,深圳仍将继续探索前行。

 从“三来一补”到“造船出海”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个特别的地方,这里是全国第一批、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旧址。1978年12月18日,在这里,深圳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正式签订,协议甲方为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加工厂,乙方为香港怡高实业公司。

 这份被称为深圳市“001号”的协议书,成为了深圳“引进来”的开端。自此“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了深圳也同样是广东大部分地区早期外向型经济的发端。

 这一模式解决了早期深圳发展落后的困境。1979年7月,随着蛇口开山第一炮的响起,深圳正式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

 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所编著的《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一书中,有关于早期蛇口工业区如何筹措资金的描述。

 1979年初,交通部香港招商局为寻求发展,考虑到香港地价昂贵,要求在离香港不远的宝安蛇口半岛划一块地方建立工业区。同年1月6日,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名写报告上报国务院:招商局初步选定在宝安蛇口公社境内建立工业区,既利用国内较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又便于利用境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把两者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并结合起来。

 乘着“外资”的春风,特区建设有了“第一桶金”。1983年底,深圳引进的2505个项目中,“三来一补”项目在所有引进项目中占82%,为后期越来越多的“三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圳通过“三来一补”发展工业,积累了建设资金,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产业转型升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1985年底,深圳特区已与外商签订协议4696项,协议投资33.5亿美元,占全国直接利用外资的六分之一。当时,特区已有“三资”企业1075家。

 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跃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位。

 在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深圳企业开始实现“借船出海”“造船出海”。以深圳赛格集团公司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司以租赁的方式,接收北京计算机一厂、重庆789厂等企业,形成出口加工基地;在北京、沈阳等地建立分公司,形成全国性营销网络;通过横向经济联合,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经济的循环和竞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放从“量变”到“质变”

 20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质量有了质的改变。

 “深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提供高质量的‘硬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十分强调通过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法治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等,来创造优良的‘软环境’。”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解释道。

 在充分释放土地红利、人口红利之后,深圳开始探索新的开放道路。开放开始从“量变”达到“质变”。

 “招商局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出海,让蛇口模式走到了海外。”招商蛇口董事总经理许永军介绍,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招商局主动提出在有条件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复制蛇口商业模式。目前已在吉布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多哥、坦桑尼亚等国大力推动蛇口模式(“前港—中区—后城”的区域发展模式)的复制。

 比如,在白俄罗斯,招商局推进了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项目(简称“中白工业园”),并在园内直接投资规模为5亿美元的中白商贸物流园,园区由招商蛇口负责管理运营。2018年中白工业园新入园企业达到11家,累计达到34家,合同投资额达到11亿美元,投产运营企业3家。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深圳的身影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此时,开放的故事已经开启新篇章,从引进资金、技术到输出资金、模式再到输出经验,开放的步骤一气呵成。

 在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记者见到了民间参与对外开放的力量。比如,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在深圳市外办、市委宣传部联合指导下推出“城市+ ”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平台项目。这是一个由深圳发起、面向全球的城市社交网络,旨在助力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智库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有对外交流合作需求的全球城市及机构实现互联互通,推动经贸、人文、科技等各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和实质性合作。

 据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秘书长曹聪介绍,自2017年底正式上线以来,已有370余家来自深圳、巴塞罗那、釜山、伦敦等城市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完成了注册。

 湾区进入开放3.0时代

 不久前,伶仃洋上,轰动世界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串联起散落湾区的明珠,为广东开放格局更添助力。“湾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开放。这种开放存在于珠三角九市之间,存在于粤港澳三地之间,更存在于中国与世界之间。”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这样认为。

 如果说“三来一补”“借船出海”可以称为开放1.0版,“模式出海”“经验出海”称为开放2.0版,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下,开放3.0时代已经到来。

 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璀璨的明珠,与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的蛇口仅一山之隔。有着“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战略定位的前海,成为“比经济特区更特”的开放高地。

 “前海在开发开放的进程中,着力与其他地区开展对比互补试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径。”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介绍,前海形成了“制度创新+”的独特模式,即制度创新+特殊政策,+深港合作,+营商环境,+体制机制,+风险防控,+新城建设。

 以深港合作为例,明确前海1/3空间面向港企出让,合作区成立以来累计面向港企出让土地15宗,面积34.08公顷;深化深港两地产业合作,以深港创新城为载体,打造港资企业集聚区和转型升级引领区;成立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40个,其中港澳团队169个,超半数项目成功拿到了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等等。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拓宽视野、跳出深圳,把自己放在世界、全国和广东的大局上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和定位,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广东两会期间,省长马兴瑞参加深圳代表团审议时曾表示。

 目前,深圳正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姿态,大胆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展示改革成果的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窗口,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彩样本和生动范例。


编辑:易晓春

保存|打印

上一篇青年梦工场里 “花甲”创业者下一篇前海注册港资企业逾万家

相关报道: